什么是双季晚稻
问题三:什么是单晚,双晚,杂交稻,早稻,早杂,中稻,能不能具体介绍下 单晚就是单季晚稻, 双晚就是双季晚稻 杂交稻是指利用水稻父本和母本(经科学选配)进行杂交而产生的第一代种子,因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在生产上增产效果十分突出。
一种生长期较长、成熟期较晚的稻,一般在霜降后收割。唐 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场黄堆晚稻,篱碧见冬菁。” 唐 唐彦谦《蟹》诗:“湖田十月清霜堕,晚稻初香蟹如虎。” 茅盾《林家铺子》二:“一个多月前乡下人收获的晚稻也早已被地主们和高利贷的债主们如数逼光。
双季稻是指7月中下旬收割的早稻和11月时收割的晚稻。也就是一年中种一季早稻再种一季晚稻。五月中下旬开始插种早稻秧,到七月中下旬时收割早稻,然后紧跟着翻耕水田、插种晚稻秧苗,要赶在农历立秋前插种完毕,到11月时收割晚稻,赶在降霜前完成收割。
双季指的是1年可以收获2次的水稻,双季亩产指的就是1年收获2次水稻的每亩产量。目前来看,双季产量总量已经实现了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其中早稻7月份收割的平均亩产为6106公斤左右,晚稻11月份收割后的产量大概在917公斤左右,晚稻的产量相比高一些。
双季晚稻种植技术是水稻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涉及多个环节和细节,以下是对双季晚稻种植技术的详细阐述: **区域布局与品种选择**:根据地方标准《双季籼粳杂交晚稻栽培技术规程》(DB36/T 1173-2019),双季籼粳杂交晚稻的栽培需要考虑区域布局和品种选择。
其次,确定适宜的播种时间是确保双季晚稻安全齐穗和高产的关键。一般来说,晚稻的播种时间应根据早稻的收获期、晚稻的安全齐穗期以及品种的生育期来综合确定。在多数地区,晚稻的播种时间通常集中在6月下旬至7月初,如6月20日至25日之间,以确保晚稻能在适宜的时节内完成生长周期。
中国自古以来农业对世界农业所作出的贡献
如蓄水工程“芍陂”、漳水渠、都江堰及郑国渠等,为保障当时农业的稳产高产发挥了重要作用。12在农具方面,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中国犁自此基本定型。曲辕犁的出现和耖耙的推广,促进了耕作技术的发展。经长期实践,逐渐形成了耕、耙、耖、耘、耥相结合的水田耕作技术体系。
灌溉渠系工程 开渠道满足作物的水分需要,开水沟排除农田多余的水,是农田水利的主要任务。所以沟渠工程是最普遍的一种型式。商、周时期农田中的沟洫分别起着向农田引水、输水、配水、灌水以及排水的作用。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为达到富国强兵目的,水利事业倍受重视,大型渠系建设迅速兴起。
中国农业历史最悠久,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产地之一。自古以来,中国人以勤劳勇敢著称。野生植物经过长期的驯化和筛选,如起源于中国的水稻、小麦、谷子、大豆、高粱等。因此,中国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遏制耕地抛荒标语
禁止耕地抛荒,提高土地利用率。4 抢抓春耕生产,发展双季稻,打好粮食生产翻身仗。4 抢抓“寅吃卯粮”的好时机,打好粮食生产翻身仗。4 提高种田水平,实施高产创建。4 多种粮食有功,抛荒耕地违法。50. 严防耕地抛荒,确保粮食安全。5 精耕细作为荣,弃耕抛荒可耻。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现象 2严格执行土地计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坚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2耕地是孕育人类繁衍生息的母本,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环境的无休污染,部分土地让沙暴吞没盐碱侵蚀,让化工产业污染,寸草不长颗粒无收。
发展粮食生产,禁止耕地抛荒。加强粮食生产管理,确保粮食稳产增收。1家中有粮,心中不慌。1坚决打击占用耕地建房违法行为。1坚决杜绝抛荒,直播田,选优良早稻杂交品种,促进粮食生产。1坚决制止耕地抛荒。1禁止乱占耕地、禁止耕地抛荒。1精耕细作为荣,弃耕抛荒可耻。
家中有粮 心中不慌。粮食生产事关国计民生!种植双季稻 国泰民又好!发展粮食生产,禁止耕地抛荒!种植双季稻,为缓解粮油安全作贡献。种植双季稻,享受全额粮食补贴。种粮有补贴,不种粮不补钱!谁种粮田,补贴谁。多种粮、保稳定、促发展。
夫子河镇自然环境
1、夫子河镇地势三面环山,北部有开口,因此春季常受寒潮影响,秋分前后寒露风可能带来低温阴雨,对作物生长带来挑战。土壤类型多样,红壤和黄壤为典型地带性土壤,红壤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和河谷,黄壤则集中于鄂东,山区土壤以红、黄壤为主,非地带性土壤包括石灰土、紫色土、潮土(又称潮沙泥)和水稻土等。
2、夫子河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降水充沛,无霜期长,但湿热分配不均。均温为16~18℃,东南高于西北,东高于西,1月均温4~6℃,最低温各地皆低于-6℃,临湘出现过-11℃(1969年1月31日)的低温。
3、南漳香水河景区:位于麻城市南漳县,这里有清澈的河水和郁郁葱葱的山林,可以进行漂流、徒步等活动,享受清凉的自然环境。木兰清凉寨景区:位于麻城市境内,这里有茂密的楠木林和清澈的溪水,可以进行徒步、观景等活动,感受凉爽的山间气候。
中国古代的两次粮食革命
第一次革命以越南传入的“占城稻”为标志,第二次则以美洲作物的引入为主,特别是玉米、马铃薯和番薯等高产旱地作物的推广。自汉代以后,中国引入了多种作物,但直到宋代,粮食生产才真正迎来转折。宋代以前的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而宋代气候趋向于寒冷干燥,特别是北方地区。
第一次粮食革命发生在宋代,标志性事件是来自于越南的「 ”占城稻”被引入中国,首先在我国东南沿海等地开始种植,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各地的水稻种植区;第二次发生在明末清初,在「 ”大航海时代”的背景下,美洲等地的一些特有物种传播到中国,其中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番薯为主,它们又被称为「 ”高产旱地作物”。
第一次农业技术革命,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先民们在寻找新的食物来源时,通过种植植物,有目的地生产出自己的食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驯服了牛马等大型牲畜,发明了犁耙等大型农具,开始了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煤铁革命。宋代,我国生铁和煤的产量,在当时世界上都是最高的。
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历史和把握历史的关键。现将中国古代史上两次重要的社会转型简单梳理和解读,希望对高考备考能有所帮助。
种植再生稻的效益如何?
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种植再生稻的效益显著,不仅能够增加产量,提高产值,还能节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对于农民而言,种植再生稻是一种高效、节本、增收的好选择。
2、“再生稻”亩产可达1800斤,两茬的产量高,成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经过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20多年的培育,“再生稻”第一季割掉30天后就能抽穗,再过30天就能收第二季。相比其他水稻,再生稻种一次收两季,单季生育期短,米质更优,效益更高。全国约有1500万亩种植面积。
3、综上所述,种植再生稻的效益显著,能有效增加农民的产值和收入,同时也大大节省了投入成本,体现了生态、经济、社会的多重效益。再生稻种植模式值得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和应用。
4、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收入:发展再生稻可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农民收入。由于其较短的周期,在相同土壤条件下,在一个农业年内可实现多次丰收。这有效利用了土壤养分,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粮食产出效率。农民也能够获得更多次销售机会,进一步增加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