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简称农业双减简述农药污染的危害和表现
1、土壤与农作物污染:农药的过度使用不仅污染了土壤,还影响了农作物的质量。这些化学物质积累在土壤中,可能长期残留在作物中,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环境污染:农药在施用过程中,其含有的有机溶剂和部分成分可能随风飘散,造成大气污染。
2、另一方面,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还导致了土壤板结,影响了土壤的透气性和肥力,从而降低了农作物的生长质量。其次,频繁使用同一种农药会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长期单一使用农药,会使病虫害逐渐适应,导致需要不断增加农药的使用量才能达到防治效果。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加剧了环境污染。
3、但由于使用量大,施用方法不科学,带来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残留超标、作物药害、环境污染等问题。
4、低剂量的农药对生物产生慢性危害,影响其生存和发展。一方面农药可驱使生物改变原来的栖息场所,影响固有的生活规律,使其生命活动受到影响。另外,生物长期生活在含有农药的环境中,通过取食、呼吸等生命活动而使农药在体内不断积累,最终造成危害,主要表现在免疫力、生殖力、抗逆力等降低。
在农田里放养青蛙与喷施农药相比,有什么好处?
青蛙能消灭农田中的害虫,减农田中农药的使用量,有利于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与维持生态平衡。
这种方法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一种或一类生物来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 生物防治的最大优点是它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是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如使用农药,所无法比拟的。
中也有相关记载,证实了青蛙的药用价值。除了食用和药用价值外,青蛙还是农田中的益虫。它们拥有惊人的捕捉害虫能力,是农业害虫的天敌。据统计,一只青蛙每天能吃掉70多只害虫,这对控制农田害虫、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显著效果。同时,通过青蛙的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如果大量捕食青蛙,就会造成黏虫大量繁殖,导致大量农作物被吃掉,粮食减产。(2)利用青蛙来防治害虫的做法被称为生物防治,这样做可以少用或不用农药,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青蛙是国家法律保护的动物,然而,由于某些人将青蛙肉视为补品或美食,导致青蛙遭受大规模捕杀,这种行为对生态平衡构成了威胁。 捕杀青蛙会导致农业害虫失去天敌,进而泛滥成灾。为了防止农作物受害,人们可能不得不大量使用农药,这又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
青蛙捕食大量田间害虫,对人类有益。它不单单是害虫的天敌、丰收的卫士。那熟悉而又悦耳的蛙鸣,其实就如同是大自然永远弹奏不完的美妙音乐,是一首恬静而又和谐的田野之歌。
农药管理条例(2022修订)
1、新修订《农药管理条例》将于2017年6月1日起施行,《条例》规定,剧毒、高毒农药不得用于蔬菜、瓜果、茶叶、菌类、中草药材的生产。通过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先进施药器械等措施,逐步减少农药使用量,对实施农药减量计划、自愿减少农药使用量的给予鼓励和扶持。
2、农村种地的时候自然就要使用一些除草剂,因为以前是没有这些农药就只能靠手工,农民很累,能种植的土地非常有限,现在接触的这些现在的药物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了,但是有的时候这些药物由于本身的问题或者因为使用的问题就会出现药害。
3、年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农药是指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用于预防和控制危害农业和林业的疾病、昆虫、草、鼠等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和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生物和其他天然物质。其中,防治蚊、蝇、蟑螂、蜱、螨等卫生害虫的物质也属于农药的范畴。
4、2023年,我国对农药实施更严格的监管政策,以维护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 截至2022年,我国已禁限用70种农药,包括50种完全禁止使用的农药和20种部分限制使用的农药。 被禁限用的农药如六六滴滴涕、甲拌磷等,因其高毒性或对特定作物有限制,受到严格管控。
5、维护广大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该条例的出台和修订,标志着云南省对农药管理有了更为完善的制度框架,为农药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为保障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它规定了农药使用者必须遵守的相关规定,明确了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为农药的合理使用和环境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